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最新下发《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简称DRG),确定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30个城市为国家试点城市。目前上海瑞金、仁济等5家医院已被确定进行这一试点。
按照中央的改革设想,探索建立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
医学专家、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教授表示,目前患者看病支付费用的方式是按项目付费,如看肺炎,先要挂号付挂号费,然后检查支付检查费,配药支付药费等。
按项目付费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有些医院和医生会进行防卫性医疗,医院也会为了创收,让病人多检查、多吃药,这样,病人和医保的支出就会加大。
“打个不恰当比方,由于上述两种原因,该病人检查肺炎只需要做X光检查,现在医生要求做B超或者CT,绝大多数病人只能被动接受检查。”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则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诊断相关组,然后决定医保支付。
简单地说,就是将医保支付方式从当前的“按项目付费”转变到“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
▍科普小贴士
■按项目付费:
按诊疗项目付费,如尿常规一项多少钱、血常规一项多少钱。
■按病种付费:
将一项疾病的诊疗费用打包、定价,以作为医保支付的标准。
举个通俗比喻:按项目付费是点菜,点一个菜收一个菜钱;而按病种收费是吃自助餐,一口价,先付费然后随便吃。
▍有限的医保基金要“省着花”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的一个目的在于“医保基金的预算管理”,说白了就是有限的医保基金要“省着花”。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研究员向国春介绍,“按项目付费”,医院有多开药的动力,医保花的钱就会多;而“按病种付费”则可以起到一个疾病在医保支付的“总量控制”。
不过,向国春也提出,一方面要推动医疗机构“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障患者治疗的“含金量”,避免医疗机构推诿重病人。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表示,按病种组合相关分类付费最早出现在欧美等国,并已经有数十年时间,但目前仍然在完善过程中,如果多数医院对于医保某项归类感觉会亏本,那么医保就应该提高支付数额,反之则应该降低医保支出。
因此,就该支出制度而言,医院和医保是一个博弈过程;同时,由于医疗的检查成本和药费等每年会不一样,或涨或跌,因此,该支出制度也需要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医保付费归类合理。
▍上海目前有两类组合方法
据悉,北京和上海等已经形成各自按病种组合相关分类付费版本,同时上海瑞金、仁济等5家医院已经被确定试点医院。目前组合的方法有两类:
一类是按病种的成本分类,即按照医生和护士、药品成本、检查成本计算并分类;
一类是按照实际付费进行组合分类,即按照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进行组合分类。
国内试点城市,包括上海采用的是按照实际付费进行组合分类。
罗力解释,DRG支付制度下,医院给病人开出的检查、药品就会成为医院的成本,在给病人看病时就会精打细算。
以前医院为了创收,往往会多用药,采用按病种组合相关分类付费,医保控制付费后,是否会出现医院少用药,甚至治不好病的情况呢?
罗力认为,医院总是要维护好品牌和信誉,减少服务会影响医疗质量和声誉,理智的医院很少会这么做。因此,新制度可以确保病人和医保合理支出又能有效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