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杂志网站发布「2024自然指数研究领导者」(此前称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此次公布的排名是基于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的统计数据。健康界查阅榜单发现,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排名百强中共有42家来自美国,27家来自中国。其中排名最为靠前的五家中国医院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世界第14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世界第16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世界第33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世界第35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世界第39位)。
目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官网显示,Nature Index的目的是Track top papers(跟踪顶尖文献)、Explore collaborations(探索合作)、Compare research performance(评估研究成果)。对比可知,自然指数排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评价」排名有不小的差距。排名的变化,与评价体系的不同有关。科技量值(STEM)从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和科技条件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其中,科技产出维度包括期刊论文及引用,专利、国家及行业标准和指南等;学术影响维度包括科技奖励以及学术任职等;科技条件维度包括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等。而自然指数采用论文数(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这两个衡量标准。其中,贡献份额是自然指数考虑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计算每篇论文作者的贡献比例,来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情况。就医疗机构而言,自然指数的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基础领域科研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指数也是一种更小范围的SCI指数和排名。」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天星曾发文指出。
华西稳居第一
武汉异军突起
据健康界梳理,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排名百强中的27家国内医疗机构(统计时段为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按地区分布排名依次为上海(8家)、广州(4家)、武汉(4家)、杭州(3家),南方城市的表现力压北方。其中,上海、广州、杭州历来在医学创新方面彰显优势,武汉则是近些年异军突起,尤其是位居地区第一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其快速进步现象值得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总体排名位列中国医疗机构第13位,创历史新高。据了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位列全国医院第30名,2023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医院第23位,2023年12月该院在《自然》杂志发表湖北省医疗机构首篇本土《自然》正刊文章,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任何和医学科研创新相关的评价,华西医院总能在国内医院中独占鳌头,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标杆。究其原因,是华西医院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链,设立了转化创新方面的基金,并推出了有足够力度的激励政策——科研成果转化所得的80%-90%将奖励给科研团队。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华西已经形成了较为领先的创新土壤和文化。健康界对比2023年自然指数榜单(基于2022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数据统计)发现,中国医疗机构整体表现有所上升,进入TOP100的医疗机构数量比起上一年度的19家多了8家,排名靠前的医疗机构名次也稳中有升。去年排名前五的医疗机构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世界第19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世界第27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世界第43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世界第45位)、南京鼓楼医院(世界第47位)。
我国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
基础研究仍待提升在2023年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首次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的总体研究贡献)超过美国拔得头筹,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在2024年版的综合排名中,中国更是全面超过美国,占据首位。但在健康科学领域综合排名中,中国依旧排在第2位,并和榜首美国保持着巨大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科学领域全球前五名国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与2022年相比,中国的调整后份额增长了14.6%,遥遥领先于其他四国。
2024年全球共有5293所医疗机构上榜,主要来自中国(986所)、美国(875所)、日本(378所)、德国(292所)、意大利(219所)、法国(195所)、英国(193所)、西班牙(170所)以及印度(127所)等。美国的医疗机构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全球TOP100中有42家医疗机构来自美国,TOP10中有9家美国医疗机构,其中TOP3分别是:布莱根妇女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近年来,中国科研论文的产出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早在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就显示,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从2015年至2023年的「自然指数」来看,中国在高质量研究成果方面一直在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2015年中国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贡献份额(Share)相当于美国产出的37%。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升至69%。在2023年的榜单上,中国的「贡献份额」已经超过美国。自然指数贡献份额跃居世界第一,说明我国科研论文在保持量的高速增长的同时,质也在稳步提高。
任何指数与排名,都涉及人的主观选择与评价,类似数学建模,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确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再作出简化假设,遴选最优参数,忽略一些可能不太重要的变量。因此,在指数排名结果的解释上必须明确其边界和适用范围。据报道,自然指数所遴选的自然科学期刊由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从结果上看,自然指数期刊数量仅占Web of Science自然科学期刊的4%至5%,但在总引用量中占近30%。这种方法仍符合文献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本质上仍属于「以刊评文」的范畴。从学科结构来看,自然指数期刊包括综合性期刊5本、生命科学38本、地球与环境科学11本、物理学和化学30本。自2014年首次引入自然指数以来,中国「份额」迅速增加,中国在2021年成为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领先国家,2023年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也首次超过美国,这些学科都是我国传统的优势学科。但在基础研究投入产出最大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我们仍有一定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从2023年开始,自然指数数据库首次收录来自64种医学期刊的文章,让用户可以追踪卫生科学领域的相关趋势。在这一领域,美国遥遥领先,其份额达5019,是位居第二的中国份额的3倍多。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刘天星表示,当前我国仍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面临「卡脖子」等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不仅需要以科研论文为表征的研究「高原」,更需要代表性、引领性的研究「高峰」。审视各类指数和排名,要读出肯定,也要读出鞭策,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