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医保局,让医院来倒贴!DRG/DIP下,一些信息化公司正在“两头吃”-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扩面下沉,带来了一片广阔的医疗信息化市场。

9月13日,国家医保局深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工作的通知》,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基金监管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经发出,医疗信息化的业内人士纷纷转发。

新政给火热的医疗信息化行业又添了一把新柴,未来业务只会多,不会少。

频发的利好政策刺激着行业快速发展,也催生出一众急功近利的信息化公司,以及不少物非所值的烂尾项目——

有信息化公司报出低价或动用关系,先攻下当地医保局,拿下“局端订单”。之后顺水推舟,轻松获得当地医院的青睐,甚至坐等医院上门;

一家三甲在进行信息化系统招标时,因一家厂商所独有的患者AI画像功能,让其以较高价格中标,最后交付时才发现,所谓的AI画像,竟只能分析出“20-30岁,30-40岁的患者有多少人,男女患者各有多少人”;

有信息化厂商靠关系中标后无法交付,医保局和医院只得“亲自下场”,带着厂商再找到真正有能力交付的公司,进行“二次分包”。几千万的项目,分活的中标厂商拿大头,干活的厂商拿小头,中标烂尾也成了一种“能力”……

一个在短短7、8年内,被快速催熟的行业,正处处显着混乱。

盛行在业内的浮躁之风,几乎都有具体的样本:讲得总比用得好;凡事讲关系、拜码头,赚一笔快钱就走;既懂医疗又懂代码的复合型人才,全国不超过几百人。

作为工具属性的DRG/DIP信息系统,被急功近利的行业孵化,随后进入医院端、医保端,正在与复杂的医疗问题交织。 
 算盘打响,局端院端“两头吃”

2020年的一天,南方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信息科主任张成听说,院领导突然敲定了承包医院DRG项目的厂商。张成诧异的是,此前,有多家医疗信息化公司都上门演示和推销过DRG信息系统,但院领导迟迟未下决定。张成猜测,转折可能来自于,市医保局确定了局端项目的厂商,医院紧跟着拍板,火速把院端项目承包给同一家厂商。“这个决定做得特别快。”他说,“医院应该是希望,院内DRG的分组规则和医保局相对一致。医生提交病案时,院内系统可以直接提醒医生诊断结果会归入哪一病组,对应的医保支付标准大概又是多少,做到有的放矢。”这种信息化公司“拿下医保局,医院来倒贴”的微观场景,并不少见。随着DRG/DIP执行的下沉,许多医疗信息化公司会祭出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或者动用关系,先攻下当地医保局,拿下“局端订单”。之后,就能顺水推舟地轻松获得当地医院的青睐,甚至坐等医院上门。略显灰色的“两头吃”玩法,甚至已是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为了“跑马圈地”,信息化公司给医保局的局端项目,甚至报出几十万、十几万的低价,远远低于成本。因为,虽然DRG/DIP分组底层逻辑全国一致,但各地医保资金充裕程度、疾病谱等都存在差异,各地DRG/DIP系统都需要在本地化上投入大量人力。通常来说,厂商团队需要常驻地方半年之久,经过多轮调试才能满足医保局的需求。“报十五万,还不如免费。”有行业内部人士调侃道。他继而解释,在局端系统亏损的钱,信息化公司最终肯定要靠卖院端系统,弥补回来的。一项业内的调研发现:信息化公司在拿下局端项目后,在这个区域内,其院端系统报价往往高于同行,也高于这家信息化公司在其他区域的院端系统报价。还有“二度加价”的。信息化公司拿下局端订单后,但只提供基本功能,当医保局想更好的体验时,信息化公司化身“加钱居士”,二度加价,医保局只能乖乖交钱。拿下局端订单后,一些医疗信息化公司甚至会刻意营造官方为其背书的假象,“狐假虎威”。DRG/DIP改革中,一些地方医保会邀请信息化公司厂商的人为医院培训。这种培训往往要收费一两千元,甚至会通过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通知,但对厂商来说,参与这个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会上推介自己的产品。一些地方,甚至直接把DRG/DIP的业务培训定在某个信息化公司的的办公楼里。在培训上,有些厂商一旦接触到医院,就开始“忽悠”。这些厂商通常声称,自家系统已拥有最新DRG分组器,但需要购买才能系统了解当地DRG结算的最新信息。有的厂商许诺能让医院提前知晓分组和测算数据,可以在年底清算时给予一定倾斜;有的厂商甚至宣称“只要购买我家系统,就能获评区域内的标杆。”半推半就间,医院下了订单,火速买下院端的DRG系统。
 “讲得总比用得好”
可到了落地,医院开始发现,这些被“推销”的信息化系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医院用上软件,本来就是为了不“两眼一抹黑”地面对DRG/DIP改革,结果用上软件后却越发迷惑。信息科的张成对此深有感触。为了满足医院的需求,张成不停地和厂商沟通,“很多东西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觉得不太合理,磨合了很久”。厂商前后换了三批工程师,耗时6、7个月,反复修改。到最后,厂商没有办法,“他们不改了,直接找了个厉害的人把整个系统升级一遍。”即使这样,也没能令张成满意,“厂商说能在医生下诊断时,直接智能分组提醒医生,最后达不到(这个功能),甚至刚开始很多提醒的分组都是错的。”“讲得总比用得好,这是信息化公司的通病。”不止一名医院信息科人士有此评价,“宣传有一百项功能,最后能用的只有三四十项。”有医院花费百万引进局端厂商的院端系统后,不到一周,医保局更换了局端厂商,医院满盘算计最后落了个空。还有的地方医保局缺乏专业人才,受制于信息化公司,当地医院的处境就更被动了。而且,国家医保局明确规定局端厂商不可以向医院泄露数据,数据安全是所有人都不敢轻易踩踏的红线。江西上饶甚至明确规定:医保端系统与医院端系统原则上不能为同一服务商。厂商口头的承诺难以落到合同上,最终往往沦为“画大饼”。张成也意识到,医院为了和医保局保持一致而选择局端厂商,纯属是“想多了”。“厂商和医保局签了保密协议,不可能私下透露信息。”只是,无论是局端还是院端,信息化公司“跑马圈地”地玩到最后,结果往往是烂尾,留下一地鸡毛。张成所在的医院是省内最好的医院,对这类医院,厂商一般抱着建设标杆项目的心态,基本有求必应。但大部分二级医院甚至部分三级医院,在厂商面前则略显卑微,没有话语权,首付款打给厂商后,可能连维护软件的人员都找不到,更不要说满足医院个性化需求。甚至有的厂商只拿一笔首付就跑,项目走向烂尾的结局。王欣今年已经做过多个烂尾后“收拾残局”的项目。她说,有的厂商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医保局、医院甚至会带着厂商一起来调研。而且因为已经招过标,不能重新招标,只能分包。“医保局和医院负责人拍板决定的厂商,最后烂尾了,怎么追责,追责谁?”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一旦中标,厂商就会与客户深度绑定。这样一来,即使烂尾,医保或医院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分组器”之

在DRG/DIP信息化系统中,另一个为人诟病的点在于,厂商给医院提供的大多是分组器。它通常被认为是医生的“作弊神器”,可能助长紧缩医疗(与过度医疗相对,指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足)。分组器是指医生下诊断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医生填写的数据是否准确,提高入组率,并衍生出分组和分值预测,避免治疗超标。医生常说的拿着“计算器”看病,“计算器”便是指这套分组器。分组器可能会从根本上异化医疗行为,是“因钱施治”而不是“因病施治”。好多业内人士都向健闻咨询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医生每次看病,都要查看自己花了这个病种支付标准的百分比。等病组内的费用花了9成,病还没好但没钱花完了,提前出院吧;如果病好了,钱没花完,带点药出院吧。”业内人士纷纷提到知名胸外科医生的案例。前不久,上海一家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在网络上吐槽,他的一名食道癌患者超过了DRG病种支付标准1.4万元,在考核绩效时,这笔钱将从他的工资中扣除。如此制度设计,医生必然会因钱施治,想方设法控制花费。“分组器”并不是医生被扣工资的根本原因,但它为那些粗放管理的医院提供了一种便利,使得这些医院可以轻松核查每名医生的每个病例的盈亏情况,从而将医生的薪酬和病例结余挂钩。绩效一旦挂钩,医生的医疗行为自然会带有“经济导向”。东南地区某市是全国71个DIP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城市的风吹来后,该市医保局发现,信息化公司纷纷登门医院,推销院端系统,医院也有些动心。察觉到这个情况后,医保局及时召开会议敲打医院,不允许医院引进院端系统。即使引进,也只能由医院管理层查看,一线医生不能有查看的权限,把医院引进分组器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里”。该市医保局工作人员李明还认为,一旦有了分组器,医生自然就喜欢“高套”,这就像给准备考试的学生送上“计算器”甚至智能手机,能够“拍照搜题”直接获取答案,学生不主动思考,也就达不到控费考核的最终目的。李明讲述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上次请一位大城市三甲医院的科主任来给我们讲课,虽然没有明说,但也讲到哪个组分值更高,就要尽可能往这里靠。”业内还担心一个情况。如果分组器大面积铺开,医保局收到的都是“假数据”。“‘高套’的多了,低分值的组就会逐渐消亡。”王欣介绍,某城市的病种在几年间减少数千组,令人不解。“我们摈弃过度医疗,只需要5年,但是要不走另一个极端,重建正常的医疗服务,可能还需要15年。”王欣说。他在和同行交流时,曾经质疑分组器的意义。同行则表示,医院有需求就应该满足。“这是院长的需求,还是医生的需求?等你老了,你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疗吗?”王欣驳得同行哑口无言。高套和假数据多了,久而久之,DRG/DIP改革所依赖的数据就会彻底失真。那这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也会变成一场“过家家”,大家都在“演戏”。只是戏演得再逼真,它也终究是“戏”。反对声阵阵,但作为医院,对分组器另有一些看法——如果不把分组数据给医院,面对DRG/DIP改革,医院会长时间处于“两眼一摸黑”的状态。医保局一年一度的反馈结果就像开启盲盒一样,苦苦一年的医疗行为是亏是盈,到这一刻才能揭晓。漫长的等待中,很难说医生是否会因为摸不准答案而在治疗中更加保守,加剧医疗紧缺,医院也会缺乏管理抓手。分组器能让医院在黑暗中窥见一丝光亮,让医院在不打开盲盒的状态下,摸出盒里的东西,这无疑极具诱惑力。此外,有医院反应,有些地方医保局一年一度反馈的结果并不精细。一名业内人士介绍,东部某省普遍不公布结算明细,只返回结算分组。该省某市在今年下发的结算结果中,没有任何分组明细,病案填写是否正确、入组是否合理一概不知。医院服务质量、效率、费用、能力提升没有抓手,院内管理也缺乏方向。“有的是只给分组,不公开每个病例的结算结果,有的连分组都不公开,只告诉这家医院一年超支或者结余了多少。”上述业内人士说,细化到每一个病例,为什么入这个组,结算金额怎么样,这些不公开,医院内部很难做精细化管理。“甚至有局端公司私下会向医院许诺,购买它的系统,就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对于目前普遍承担着运营压力的医院来说,分组器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病例的盈亏情况,从而规避风险。这种需求让信息化公司提供的分组器,有了市场需求。这场“分组器”之争,至今被信息化公司供给、被院方需要、被医疗业内人士担忧着。不过,其中一点为多位业内人所认同——医院照着标准答案答题,或许能带来一次“满分”,却会加剧内卷,让分值迅速贬值。在某省会城市中心医院,引入DRG分组器后,医院次均费用上升,CMI值反而下降;还有地方,分值每月计算一次,同样是阑尾炎,每个月支付标准不一,且呈持续走低状态。而且,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医院可以用信息系统“满分答题”,医保局也可以用信息系统“去除水分”。前述DIP试点城市引进了两套局端系统,一套接受数据,另一套收到医院传来的数据后,结合病历、医嘱、检查单、化验单,还有手术记录等资料,利用大数据进行审核,3秒钟就可以反馈给医院,扼杀“高套”。“医保确定的支付标准是平均费用,里面必然有超标和不超标的。”知名医改专家徐毓才说,不能用财务计算方法来看待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管理者需要目视长远,不能局限于一个病例的盈亏,更不能把病例盈亏和医生薪酬挂钩。医院需要关注的是病种,思考相比于支付标准,为什么自己的每个病例都超标,“是开了没必要的药和检查?还是疗法已经过时?又或者是局端分组存在问题?”“医院管理层只需要管好超支的几个科室、几个病种即可,不要每个病种都去管,不然肯定会出歪主意。”李明说。
 即使困境存在,DRG/DIP改革离不开信息系统,未来甚至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9月1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虽然已是深夜,但《通知》一经发出,就获得了不少医疗信息化行业内人士转发。一名行业人士略显兴奋,它意味着,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基金监管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的飞行检查跨省调专家六七十人,人力物力成本巨大,而且无法常态化。”强调智能审核和监控就是要从人海战术、手工审核,升级到信息系统自动检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实时审核。《通知》强调,鼓励定点医药机构开展事前提醒。这一条又需要信息化系统的加持。业内人士称,国家医保局定调之后,医院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想必会迎来一轮建设高潮。据健闻咨询了解,多家信息化公司已经积极推广自行研发的智能审核系统,目前已在医院上线,试水事前提醒。可以见得,随着医保支付方式和监管的改革,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一次次被政策利好加速,但无法避免地,业内急功近利的浮躁也一同被带了起来,其中良莠难辨,医院频频踩坑。某省级三甲医院信息科主任张力正在经历一个令人糟心的事情:他所在医院前段时间引进了一套医疗信息化系统,其中一家公司凭借患者AI画像这一独有功能脱颖而出。“这家公司的价格并不是最低的,只是宣传时有这个卖点,才成功中标。”如今,到了项目验收阶段,张力却发现所谓的AI画像功能只是标出“20~30岁患者有多少,30~40岁患者有多少,有多少男患者,有多少女患者。我们当时就懵了。”“这家公司就是故意(蒙骗)的,但现在已经买了,直说出来会很难看。”张力说,目前医院要求这家公司补上真正的AI画像功能,正在等待企业评估。“如果最后企业做不了,医院就不付尾款了。”在招标前,医院也会去打听公司口碑,但差的公司有时候能躲开,有时候躲不开。张力说,产品差的信息化公司在伤害这个行业。如果所有厂商都讲诚信,医院付款和验收都会痛快一些。但蒙骗的事情多了,以后医院再引进项目,肯定会谈得更细,验收、付款可能也就会越来越谨慎。从使用方的视角,能窥见DRG/DIP信息化行业因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混乱。DRG/DIP信息化项目开建至今,也不过七八年时间,棋盘上的棋手却已频频变换,多家全国性企业已然退场。一家医疗信息化独角兽公司,就在四、五年间经历了高潮和退场。当年,该公司迅速攻城掠地,短短时间内便拿下国内12座城市的DRG/DIP信息化业务,开展业务的城市有上百座。但一切在2022年戛然而止,团队解散,中标项目烂尾。彼时,东南地区的一座小城就是受害者,国家系统上线后,该公司系统无法向国家系统上传数据。“系统做到一半,相当于没用了。”据知情人士说。快速发展的行业,缺乏“两栖”人才或许也是当下混乱的原因。在DRG/DIP信息化行业,算法技术人才多如牛毛,但懂临床、懂技术、又懂编码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真正符合标准的,全国可能也就几百人。行业又需要这些人研究分组逻辑,甚至辨别医保局错误的分组。医疗信息化企业需要重树医疗属性,抑制住赚快钱的冲动,用口碑打开市场,而不是靠一些“歪门邪道”。整个行业距离此,还有很远的路。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各机构如何操作?一省发布重要通知
下一篇: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30个城市取得成效

Copyright © 2012-2016. KangSoft.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36号康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