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岁末,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开篇第一句话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论断跨行业、跨地域(甚至国家)、跨规模!换句话说,无论哪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形态,也许有个别的表现形式,但总体上必然符合数字经济的特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如何理解这一论断?这种趋势对各个传统行业会带来哪些变化?这个话题过大。作为一个关注IT领域发展20多年的观察者,本文想从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两个定律,通过对传统行业演变的观察谈一下对数字经济本质的思考,希望可以给医疗行业同仁带来启发。为何成了IT业的魔咒
摩尔定律现在已经逐步被大众所熟知——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或者用大家更熟悉的解释是,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但如果更详细了解一下摩尔定律的来龙去脉和衍生推演,也许大家的感知会有所不同。
首先要大致说明一下摩尔定律的发布年头,远比大家感觉的要早!戈登·摩尔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但要注意,摩尔定律的提出(1965年)比Intel公司的创立要早3年!36岁的摩尔提出这个观点,只是根据他对此前的数据统计,本身毫无任何推演、证明,所以这个定律不是自然科学定律,但公认的是,这是信息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定律——甚至可以不加“之一”。摩尔定律起初的作用只是在硬件领域。经过了将近60年的发展,历经了无数次“摩尔定律即将崩溃”的推论,但时至今日,除了“18个月”这个数字在微调外,这个似乎毫无道理的定律依然在倔强地发挥作用。摩尔定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衍生或者说演化定律。这个业内没有明确的约定,但通常的几个结论有:首先是“新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前者是指Internet联网的主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后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吉尔德提出的,指主干网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即增速是摩尔定律的3倍,并预言未来上网会免费。总之就是,我们可以获得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将在很短的时间内翻番级增长。其次是“反摩尔定律”。这是Google公司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即如果反过来看摩尔定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摩尔定律的意义何在?最重要就是其直观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更新迭代速度,已经从工业时代以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更新周期,跨越到以半年到两年为周期的快速迭代!过去6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摩尔定律并不只是半导体产业的局部,而是正在向整个数字经济乃至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蔓延!而企业组织这种个体被裹挟其中,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一味地敝帚自珍、闷头发展自己的所谓独门绝技是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打败你的往往并不是和你一个赛道的对手——即便是一位浸淫长枪30年的武功高手,也抗不过一个刚刚手持加特林机枪一年的战士!
梅特卡夫定律——貌似“无厘头”的预言,
为何成了IT业的魔咒
相对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可能了解的人不那么多;但在网络经济方面,这个定律的价值可能比摩尔定律更重要!梅特卡夫是计算机网络公司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在1993年这个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前夜,梅特卡夫提出:一个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不管哪个网络,用户量越大,价值就越大,而且是平方的关系。这个似乎不难理解,例如电话网络,只有1万个人用,和100万人用,价值明显不是100倍的关系。但如果参考前面说的摩尔定律带来的超快的发展速度,那么可以想见,在梅特卡夫定律的影响下,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与爆炸式增长的价值提升相比,成本费用可能无限趋于零!这就是所谓“零边际成本”——相对工业化时代边际成本的下降曲线,这条曲线是具有颠覆性优势的。此外,网络效应带来的新变化是“长尾效应”。就是说借助大用户量的在线网络平台,大量买家和卖家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和产业链条相互渗透、融合,催生出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小众化、差异化需求得以满足,大量非主流市场的价值创造形成总量叠加,从而大大超过主流市场,形成“长尾效应”。这在工业化时代,也是难以想象的。梅特卡夫定律的意义在哪里?那就是数字经济时代,规模效应将成为成败的关键!在万物互联的今天,能否融入网络、最大限度的连接用户并基于网络创造价值,将是未来企业能否在数字经济中生存的关键。突破工业化时代清晰可见的生产和服务数量瓶颈,对未来的数字经济个体也许将完全不是问题——例如一家大三甲综合医院,当前每天能服务的人数也只能以千人、万人计;但疫情爆发初期,仅好大夫在线的问诊量增长了10倍之多,最高的一天光义诊就将近12万的接诊量,未来的潜在价值不可限量。
1
电信运营商的新“蓝海”市场
2
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的颠覆之战
从部分行业的变迁看数字经济与两大定律
写在最后
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关于2021年互联网医院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2021年该院共32个科室参与在线复诊,患者预约总量达107,280人次,占全院门诊总量的 11%;互联网诊疗全年收入超1亿元,约占全年门诊总收入的8%。医疗的特殊性似乎给医院一种错觉的——医疗不能被颠覆,所以过去的几年里医院的数字化必须遵守医院的“游戏规则”!然而,疫情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大医院主动求变用互联网去满足大家求而不得的诊疗服务。
3年疫情此起彼伏,用户的在线诊疗习惯逐渐养成,网上预约挂号、互联网医院复诊、好大夫找专家、京东/天猫/叮当送药,不会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对医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疫情过去,患者都变了。
杨文飞
资深的科技观察者和创作者,数字化人才教育的先行者,曾发表技术和评论文章千余篇,在企业级IT传媒、人才培养领域长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曾任《中国计算机用户》主编、《网管员世界》月刊执行副总编;2006年加入51CTO,历任媒体总编、首席内容官、副总裁、企培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参与51CTO多项核心业务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