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的春节必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载入史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乱了新年的喜庆,也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匆忙的脚步。如今,疫情还未看到尽头,防控阻击战硝烟弥漫,可各行各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经清晰地摆在面前,疫情已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并将继续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与疫情本身联系最密切的医疗机构,直接承担着各方救治和防控的重任。而这场疫情也间接昭告世人,健康乃生死大事,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医疗健康行业良性发展作为基础。此次疫情不仅是对医务工作者各方面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场检阅。
那对于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将会对中国医疗健康业带来哪些深刻影响?又会促进我国医疗机构实现哪些变革呢?下面笔者就本人观点进行阐述。
公卫领域投入增加,长期仍在政策主导下发展
对于此次突发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政府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历经疫情的残酷洗礼,政府将会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加大布局医疗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本次疫情暴露出的诸多漏洞和隐患进行排查,形成更加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制定更加完备的落地政策,为高效管控疫情蔓延和医疗健康行业稳健发展提供更良好的条件。
此外,医疗健康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藏着众多的发展良机和市场高回报潜力。各医疗机构和各类相关企业在抗击疫情中展示出的快速响应、捐款捐物等良好形象,也将增强和激发各方投资者对于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进行投融资的信心,共同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政府而言,为了强化本国公共卫生的建设,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政府也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在政策和旺盛需求的加持下,医疗健康行业将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期。但需要提到是,短期医疗健康行业受疫情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国内基层医疗、互联网医疗、医疗机构某些科室(呼吸、传染病)等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但长期还是在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主导下发展。
疫情防控工作仍是重点,对医院其他科室的收入有影响
为抗击肺炎,各个医院紧急动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防控疫情这一政治任务上来 。具备条件的医院也都开设了发热门诊,在人 、财 、物等资源的调配上按防疫要求进行了紧急安排。笔者认为,短期内医院的业务会有以下两个变化:短期内,医院其他科室的业务收入下降。由于确诊病人集中收治和疑似病例留院观察等工作,需要耗费医院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对于其它诊疗业务投入较少。再加上怕感染新冠病毒,很多患者尽可能少到医院就诊,线上门诊疫情期间收费较低,医院业务收入下降。虽然财政专项补助和社会捐赠增加,但增加数不足以弥补医疗和药品收入的下降数,而且专项补助严格限定了其用途。尽管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治疗收入增加,但收入账款的回笼有点难度。
短期内,医院的疫情防控支出增加。防疫期间,医院增加了一线医务人员特殊临时性工作补助,增加了消毒物品、防护设备以及应急物资储备,防疫物资采购成本高于平时。疫情过后,这些物资用量将大大减少,专用设备将有可能长期闲置,甚至还可能因超储积压以致于失效,这都将加大业务支出。
虽然医院其他科室的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但笔者认为,在疫情结束后,恢复正常运营也只是时间问题。
疫情成为“催化剂”,超过2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线上问诊优势充分体现。互联网医疗不仅将有力减轻医院压力,舒缓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难题,而且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接触,消除部分交叉感染的威胁。
有的互联网医院,借助公立医院的官方背书,上线新冠肺炎在线咨询、问诊等服务,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互联网医院24小时值班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0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线上咨询服务情况。广东及山东得益于前期医院互联网化、数字化完成度较高,在本次义诊中参与医院数量最多。北京则以市为单位,建立互联网远程诊疗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咨询、以及权威指导。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在此次疫情中的动作向政府以及社会证明了互联网医疗对于实体医疗体系的补充意义。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21日起,共有超过30家企业针对此次疫情开展义诊以及健康和防护科普,跨地域调动医生超10万名,提供咨询人次超400万。
强化基层和公共卫生职能,优化结构升级
事实上,与疾病的发病规律匹配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结构,理当是充分注重预防为主,强化公共卫生的“正三角”资源配置。而我国医疗资源的“倒三角”配置结构,形成了直到今天依然没能彻底解决的结构性“看病难、看病贵”难题。高端医疗机构患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患者“门可罗雀”,前者天天处于“战时状态”,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又抽调了大量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更是让原本处于“战时状态”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加捉襟见肘,心力交瘁。而继续留守在当地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诊疗救治任务相较平时更加繁重和不堪重负。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有效分流患者的价值、如何有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等。此外,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我国现在的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除了北上广深杭等医疗设施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以外,整体上普遍存在各种医疗设施还不够健全的情况。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配置都不到位,中等城市、小城市各级医疗机构的配置也很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对于卫生、防疫这类的基础设施上还需加大投入。因此,借鉴战“疫”中创造的创新思维、工具和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 AI+,互联网+等智慧医疗方式,以强化基层和公共卫生职能,夯实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根基,发挥高端医疗机构的高精尖专业素养,不断理顺和优化医疗健康行业的结构,做到合理有效分工,疫情事件为更好提升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起了“催化”作用。
再次拉响警笛,医疗机构危机处理能力需提升
许多人曾以为 2003 年的 SARS 危机触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足以让我们自如地应对未来的高风险传染病事件或危机,但 2020 年春突如其来的新疫情又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虽然相对于 2003 年的 SARS 疫情,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显得相对从容,无论在疫情检测、病毒分离、基因测序,还是在信息全球分享等方面都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令人痛心的是,即使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各方协力,做出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避免不少的疏忽和失误,无法彻底遏制疫情的蔓延,终致酿成了一起“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的新冠肺炎,有些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医疗机构自身的行为措施有关,在危机发生后,医疗机构手足无措,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而通过有效的防范准备措施可以很好地落实政府的各项紧急举措,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旦危机缓解又能迅速扭转经营颓势,将损失减到最小。所以,无论哪种危机事件,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医疗机构临危不乱、借以立足的法宝。
医疗机构危机防范(事前防范):首先是危机防范的教育培训,包括培养教育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训员工的医疗和服务技能,还需培养员工的合作与奉献精神等,保证在危机来临之际各项措施能得到强有力的实施;其次是危机防范的信息通路,保证医疗机构信息通路的畅通是处理危机的必备条件。要保证任何信息均可通过适当的程序和渠道传递到适当的管理层级和人员,并能得到及时反馈。除了内部信息,还要确保对外信息的有效畅通;最后是危机防范的资源准备,包括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部分。由于在类似的危机中,医疗机构对外业务收入减少,对内还要拿出资金增添物资,稳定军心,所以财政上要留有余地;危机发生时,对参与处理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医疗机构本身的专业骨干队伍很重要。 医疗机构危机处理(事中处理):医疗机构危机处理原则应遵循以下原则:高度集中,高层亲历亲为;依法按章,听命上级领导;及时反映,迅速处理危机;顾全大局,社会利益为重;提高整顿,避免失误再犯。医疗机构处理程序:首先是危机事件的识别与评价,通过全面、准确、详尽、客观的报告后,医疗机构负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此次危机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作出初步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迅速对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人员安排、资源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事情作出决策; 其次是组建危机处理小组,它有权调动医疗机构的所有资源,代表医疗机构对内、对外做出承诺和声明。危机处理小组成立后,迅速根据现有的情报和可支配的资源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合理分工,合理资源分配,准备展开全面的危机处理;最后是现场应急处理,危机处理小组到达现场,对事件进行了解和核实,若出现不符合的事实和情节,应对危机处理方案进行针对性调节,再将方案进行一一落实。医疗机构危机恢复管理(事后管理):首先是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重要的危机处理环节,医疗机构从这个环节中能够发现经营管理及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避免重蹈覆辙。与此同时,也能发现一些平时被忽视的长处,有利于接下来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进一步强化;其次是对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这主要是根据危机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来进行的。如在危机处理时发现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则要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强化组织内部的消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渠道,从而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通而再次贻误时机。总之,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将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也将会对医疗机构带来新的变化,更值得医疗工作者深思。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不离开的爱,黑夜终究会过去,我们与大家一起等待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