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具备许多优点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关键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通常以案卷为单位。电子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到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在云计算时代,电子档案大部分采用云存储方式,这样,电子档案文件既可以存储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中,也可以存储在云端的网络空间。相较于传统档案而言,电子档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电子档案信息不需要人工识别,减少档案处理过程中的人工误差;电子档案保存在网络中,对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保密性;电子档案依托于非纸质介质,可以实现介质与载体之间的分离等等。
传统档案一般为纸质介质,且需要建立专门的存储场所和培训拥有专门档案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管理,电子档案由于具有信息与载体可分离、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等特点,无需建设专门的存储场所来存放介质;除写入之外,其他过程无需人工协助,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但是,在电子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要点,其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最关键要素。
医疗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电子病历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电子档案在医疗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中应用较为广泛。我国医疗信息化最早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大型的医院开始开发和应用一些小型管路软件,后面才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网;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有将近900家医院开始实施医院信息系统;2003-2008年,几乎所有的三级医院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同时,80%的二级及以下级别的医院也开展了信息化建设;2009年至今,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新型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推广。
医疗信息化在全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导向。2017-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全国各大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规划》中指出要促进人口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及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医院信息系统(HIS)、远程医疗、临床管理信息化系统(CIS)、电子病历等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过了10多年的建设,HIS已在全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得到应用。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基本建立了成熟的HIS系统,其应用不断扩展,无线技术和手持设备等也逐渐应用到HIS系统中。中小型医院开始部署HIS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立HIS系统。据统计,2017年,我国HIS系统的市场规模为26.22亿元,同比增长9.61%。预计2019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9亿元。
2018年7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7-2018年)》,其对全国484家医院进行了调研,其中 经济发达地区的样本量占40.91%、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占27.48%、经济欠发达地区占31.61%。调查结果显示,已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有190家,占比为39.26%,准备建的医院占比为2.89%,而未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数量有280家,占比为57.85%。
然而,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电子病历普遍水平较低,且渗透率低于5%。但是,随着医疗信息化在全国的普及率的加大,预计到2022年,我国电子病历三级医院普及率将达到90%左右,二级医院渗透率超过60%,一级医院超过40%。2018年电子病历市场规模为10亿左右,至2022年将达到125亿元,年复增长率为287.5%。电子档案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前景十分乐观。
医疗信息化已经证明了电子档案前景的广阔,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的信息保密性、可靠性和可查询性将更进一步提升,电子档案有望向更多的应用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渗透,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档案终将取代纸质档案,成为新时代新阶段的主流信息存储、识别手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